國立東勢高工【活力校園、永續東工】E2C發展方案~環境教育子計畫生態之美~之魚兒水中游篇~
近年來因為環境的破壞與外來種魚類的攻城掠地下,台灣原生種魚類生存日益困難,因此在熱心的林瑤德老師及呂家清主任的協助下,在學校的生態池中,放養許多大甲溪的台灣原生種魚類,包含鯝魚,石 魚賓,與馬口魚等,希望我們的孩子們,世世代代都有機會看到,這些台灣原生種魚類,在水中遨遊的可愛模樣~
右一:鯝魚(正在轉身者),右二:石 魚賓
鯝魚(臺灣鏟頷魚)俗稱「苦花」,僅見於水溫低於二十度的河川上游,對水質要求頗高。鯝魚深長大約十五至二十五公分,屬體型大的溪釣魚種,以岩石縫的藻類及小昆蟲為食,本校生態池目前就只剩這一尾鯝魚,身形圓潤很可愛!
在國內阿里山區的溪流上游,如里家的里家溪、豐山的石鼓盤溪,大都規畫有鯝魚保護區,其中以
山美村達娜伊谷溪的鯝魚生態保護區,魚數最多。成群的鯝魚在清澈的溪底自在悠游,陽光照射在魚麟上,經反射後成銀光點點,像是一顆顆流動的寶石,顯得趣味橫生又異常亮麗。(文字資料來源山美村達娜伊谷)
「魚兒、魚兒水中游,游來游去樂悠游,倦了臥水草,餓了覓小蟲……。」
其他有顏色的觀賞用錦鯉,也是熱心的老師~電子科徐玟瑜老師(現為楊梅高中老師)所放養的
鯝魚的俯視圖(圓圓的),左上角有一 條側線是馬口魚(ㄧ枝花)
水中倒影
美麗的生態池
臺灣馬口魚的俗名稱為山鰱、山鰱仔或沙鰱仔,牠也是「臺灣特有種」,身上有一條藍黑色的「縱帶」,是辨認牠們的重要特徵,成熟的雄魚有「追星」,雌魚沒有,馬口魚很貪吃,有時會吃得胖嘟嘟的。通常棲息在溪流中游,水溫比較低的地方。資料來源:http://nature.edu.tw/93result/dong-xing/subweb/sgrall/fish/htm/5.htm
臺灣石 魚賓(俗名:石斑) 的身上有七條明顯的黑色「橫紋」,越小越清楚,長大以後會漸漸模糊,魚卵有毒,不可以誤食,不然會引起腹瀉、頭暈、嘔吐等現象,應特別留意。
資料來源:http://nature.edu.tw/93result/dong-xing/subweb/sgrall/fish/htm/2.ht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